71岁的陈佩斯把7年心血倾注在《戏台》上,砸上亿做了一部艺术电影。
然而,7月17日的上映档期却被硬生生挤掉,没想到他也会遭遇资本的“潜规则”。他红着眼圈向全国观众道歉:“对不起,是我没安排好。”
他表示观众的每一张票,都是对他的信任,他将一切焦点都放在观众身上,从没有渲染过自己背后的付出。但是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被排片“踹”到门外?
7月14日,一条视频让无数隐忍至今的成年观众泪目。陈佩斯眼眶泛红,语气低沉。他告诉大家,本该7月17日与观众见面的《戏台》推迟到7月25日了。
展开剩余90%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才会推迟呢?据说是因为排片不够。
但很多观众进行分析,这可能就是《戏台》面对被挤爆的暑期档,活生生成了被赶出主流视线的小角色。
观众认为真正的矛盾,不是这7天的档期,也不是延后几个小时的场次,而是力量悬殊到让人窒息的一场“艺术与商业”的角斗。
一边是71岁老艺术家不计成本的十年磨一剑,另一边是彻底资本化下流量裹挟的超强攻势。这场博弈,谁强谁弱一眼明了。
更让人心酸的是,这次“吞档”的重头选手,还是姜文导演的作品《你行你上》。
一边是姜文大导演的商业战争史诗,另一边是其胞弟姜武出演的老派戏台情怀。很抱歉了哥,弟弟的这部情怀作品,被现实“送人情”的一脚直接蹬下了排片梯子。
这年头,自己亲兄弟的作品也要互抢黄金排片。没有段子,没有营销,没有资本加持的陈佩斯,怎么混得过?
十数年打磨一个故事
陈佩斯的《戏台》,绝对不是那种“搞笑一下、赚快钱”、靠流量明星撑票房的圈钱电影,这这部电影没戏骨加持,他根本不可能做起来。
它是一部讲京剧戏班子在民国戏台上挣扎求生的故事,细腻又厚重,甚至被一些人称为国产“舞台艺术电影”的巅峰。
认真到什么程度呢?别的不提,说说这几点,剧本磨了10年,拍电影又用了7年。
自己贴钱撑制作,硬生生砸进去上亿,就连卖了房也没有犹豫。去全国考察上百家老戏台,细到每块台板的触感,都能清晰还原。
影片主演黄渤、姜武压阵,还有蔡明、范伟、李建义这些国宝级老演员零片酬支援,真正做到了“戏比人贵”。
而幕后,是陈佩斯身兼编剧、导演、演员三项重任,光是排练、勒头、化妆、学戏就耗了他不知多少筋骨。
一个71岁的老人,一边为《戏台》的真实性奔波忙碌,一边熬夜盯剪辑到整夜失眠,那双满是沟壑的眼睛,就是这一代老戏骨为“真刀真枪”的艺术牺牲的最好注解。
然而,市场给他的回应,却是如此的现实。
“排片压力”背后
有人说,提档撤档早就是暑期档电影市场的“常态”,所有影片都得抢档期,谁让你不是“主流玩家”?
话是这么说,可思考下,为什么非要提档?是因为竞争激烈,怕观众看不到自己?还是绕八九圈,圈外人一眼就懂的“一场资本掠夺战”?
陈佩斯的《戏台》定位很明确,那就是对艺术和人性的温暖关注,与资本化娱乐的对立面。面对拥趸最多的流量商业大片,它几乎注定靠前期口碑活下去。
结果呢?对手“突然提档”,活生生堵死了《戏台》原本的黄金7月17日档期,打个措手不及。
仔细看,这背后实际上体现了一种系统性的歧视,资本更愿意把来钱快的项目推上巅峰。而那些“情怀慢炖型”的作品,能不能挤到银幕上,只能看天意。
本质上,这不是市场优胜劣汰,而是对弱者的吞食。
更可笑的是,《戏台》延期到了7月25日以为避开了一场“生死战”,商业大片却“追杀”过来了。原本是8月档的《南京照相馆》又提档到25号,直接堵死了陈佩斯为数不多的喘息窗口。
不得不说市场真的是很残酷,但是这样的操作,又何尝不是笑话?
文艺这出“戏台”,是否还能撑到谢幕?
有人问,71岁的陈佩斯凭什么还要去做一场“毫无胜算”的文化作品?答案很简单,因为他是陈佩斯。
他的职业巅峰在上世纪80年代,和朱时茂的春晚上共同创造了小品的历史记忆。那个年代,他是“无冕之王”,是全国人民在除夕夜等待的标志性身影。
但他也从巅峰跌落,从被追捧的明星到被市场抛弃的失意人,又凭借话剧《戏台》神话般杀回大众视线。
在广州演话剧《戏台》时,他谢幕时多次鞠躬致敬观众,观众的掌声响足了十几分钟。有人叫他清流,有人叫他大师,他很享受这些称呼,并不是因为他迷恋虚名,而是他知道,这段对戏剧的热爱,还真值得被认真对待一次。
然而,电影版《戏台》告诉他,时代已经彻底不同了。
年轻观众每天忙着追娱乐快餐,刷着科技产品里的推荐电影,看惯了“流量+特效”的快消品,有多少人愿意安静地在电影院花两个小时去理解戏台里的历史、艺术和文化?
资本市场说得更直接,连你过去的观众圈层都几乎不消费电影票了,你用情怀拉拢得来几个人?几次换投资商,几次团队离散,最终都在告诉《戏台》,年轻人不看你这部“古董的艺术”,你别再白费劲了。
结语
我们这一代观众,总爱在网络上怀念陈佩斯:他说相声的小品太经典了,他的戏剧太感人了,他是艺术家的良心、是文化的信仰。
可我们又做了什么呢?刷热门、看大场面,或是默默承认——传统戏剧的老派情怀,确实没有商业大片好看。
陈佩斯曾抗住市场低谷扛起话剧舞台,但如今70多岁的他,未必能抗住商业吞食掉“居于边缘的人”。他退无可退。
也许,在未来的某一天,当我们看到熬出头的《戏台》后,我们会喊出:“好作品从来不会沉没!”
但请别忘了,这背后,已经是陈佩斯一次又一次割裂后重新拼接上去的艺术心血。只能说资本吃相太难看了!
现实冷酷。市场无情。但艺术有温度,别伤了创作者最后的倔强。
信息来源:
信息来源:
发布于:四川省股票配资的最新消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